通过解剖国内外致密油实例,可归纳出以下地质特征: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孔喉半径小,主体直径40~900nm,孔隙结构复杂,喉道小,致密砂岩油储集层泥质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严重,因而开采过程易受伤害,损失产量可达30%~50%。致密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由于沉积环境不稳定,致密砂层厚度和层间渗透率变化大,有的砂岩泥质含量高,地层水电阻率低,油水层评价困难较大。由于孔喉结构复杂,吼道小,毛细管压力高,原始含水饱和度较高(一般30%~40%,个别达60%),原油密度多小于0.825g/cm3。发育天然裂缝系统。常规岩芯储层孔隙度大于 10%;孔喉直径大于1μm 或空气渗透率大于1mD。高精度核磁共振非常规岩芯产油和产气过程的实时模拟分析
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与类型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从源外走向源内的勘探理念转变和技术进步,推动陆相页岩油成为中国石油勘探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四川、三塘湖、柴达木等盆地取得页岩油重要进展,建立了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等高重量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目前页岩油勘探开发热点主要集中在中高熟页岩油,中高熟页岩油大致可分为夹层型、混积型和页岩型3类。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致密砂岩(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中上部)和凝灰岩(如三塘湖盆地条湖组),混积型页岩油储层为云质砂岩、砂质云岩(如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渤海湾盆地沧东孔二段),页岩型页岩油储层为高黏土页岩(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下部)。一站式磁共振非常规岩芯应用介绍达西进行了水通过饱和砂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渗流量Q与上下游水头差和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积A成正比。
页岩油是指已生成仍滞留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的石油,富有机质泥页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具有6大地质特征: 源储一体,滞留聚集。页岩油也是典型的源储一体、滞留聚集、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与页岩气不同,页岩油主要形成在有机质演化的液态烃生成阶段。在富有机质泥页岩持续生油阶段,石油在泥页岩储集层中滞留聚集,呈现干酪根内分子吸附相、亲油颗粒表面分子吸附相和亲油孔隙网络游离相 3 种类型,具有滞留聚集特点。只有在泥页岩储集层自身饱和后才向外溢散或运移。因此,处在液态烃生成阶段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均可能聚集页岩油。 较高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较好。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常分布于极大湖泛面附近的高位体系域下部和湖侵体系域。富含有机质是泥页岩富含油气的基础,当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油后,才会富集有规模的页岩油。高产富集页岩油一般 TOC>2% ,有利页岩油成熟度 Ro 为 0. 7% ~ 2. 0% ,形成轻质油和凝析油,有利于开采。
非常规岩芯油气突破了储层物性下限与传统圈闭找油理念,针对大面积展布的非常规岩芯储集体,关键在于大规模纳米级孔喉致密储层背景与油气生成、排聚过程的时空匹配。重点研究烃源岩和储集体评价条件、油气充注下限及有效性、运移和渗流机理、重要区评价指标等,油气运移为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生烃增压和毛细管压力差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动力,通常遵循非达西渗流定律油气地质研究的目标是重要区、确定富集甜点区,关键是编制出“三图一表”,即成熟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图、储层厚度平面分布图、储层顶面构造图和甜点区评价表。非常规岩芯储层孔隙度小于10%;孔喉直径小于1μm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D。
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驱使用聚合物溶液为驱油剂,是化学驱的重要方法,在世界上尤其在中国大庆油田有大范围的应用.在工程实际中,聚合物驱极常用的聚合物主要有两种: 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和生物聚合物黄原胶.除此以外,人们也在研究用于采油的新型聚合物.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聚合物驱是通过提高宏观采油效率来提高整体采收率的,具体表现为聚合物溶液增加了驱替液粘度,并且造成了油水相渗透率不均衡降低,减小了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随着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由于聚合物溶液具有粘弹性,其在微观孔道中有特殊的流动性质.聚合物驱不仅能提高宏观采油效率,还能够提高微观驱替效率.综合对比非常规岩芯油气储层与常规岩芯油气储层特征。磁共振非常规岩芯静态测量参数
孔隙结构:单重、双重、三重孔隙介质;共六种孔隙结构类型。高精度核磁共振非常规岩芯产油和产气过程的实时模拟分析
页岩油是指已生成仍滞留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的石油,富有机质泥页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具有6大地质特征: 地层压力高且油质轻,易于流动和开采。页岩油富集区位于已大规模生油的成熟富有机质页岩地层中,一般地层能量较高,压力系数可达 1. 2~2.0,也有少数低压,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压力系数为0.7~0.9。一般油质较轻,原油密度多为0.70~0.85 g /cm3,黏度多为0.7~20mPa·s,气油比高,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更易于流动和开采。大面积连续分布,资源潜力大。页岩油分布不受构造控制,无明显圈闭界限,含油范围受生油窗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控制,大面积连续分布于盆地坳陷或斜坡区。页岩生成的石油较多滞留于页岩中,一般占总生油量的 20%~50% ,资源潜力大。北美海相页岩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有利于形成轻质和凝析页岩油。高精度核磁共振非常规岩芯产油和产气过程的实时模拟分析
江苏麦格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上当受骗。